【经验分享】筑建“艾”的围城 成都同乐艾滋病“一站式”社工服务——以患者为中心的创新实践 |
[ |
一、背景与需求 艾滋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重大传染性疾病,以其传播隐蔽性、防控难度大及高病死率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并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及国民经济发展构成潜在风险。我国艾滋病疫情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尽管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艾滋病患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还面临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社会歧视。确诊后,患者往往陷入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对生活失去信心。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导致患者在就业、教育、社交等方面遭遇重重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其困境。 此外,艾滋病治疗需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需专业医疗指导。然而,传统“医-患”服务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医生接诊量大,缺乏有效共情沟通;患者需在多个机构间奔波,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治疗依从性差,甚至出现失访现象,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疫情防控。 二、建立“一站式”服务的必要性 以往,艾滋病患者需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间辗转,完成确诊、治疗、随访等流程。这种分散式服务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患者就医体验差、隐私暴露风险高、信息沟通不畅等,影响治疗效果。同时,传统模式对患者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需求关注不足。 因此,建立“一站式”社工服务平台,整合“医-社-患”三方资源,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服务。患者可在同一地点完成检测、治疗、随访等全过程,减少奔波之苦。此外,“一站式”服务有利于部门间协作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支持服务,包括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生活救助等,促进其身心健康和社会回归。 三、医务社工的服务内容与方法 在省、市CDC协调下,依托社会组织防艾基金和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我中心与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合作建立HIV/AIDS“一站式”社工服务平台,整合医疗、心理、社会支持等资源,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 (一)检测与诊断阶段 医务社工负责为HIV检测人员提供咨询和心理支持。针对检测前的紧张和恐惧,社工通过深入沟通,讲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及治疗现状,消除恐惧和误解。对初筛阳性者,第一时间给予心理安抚,协助进行确证检测,并以专业、严谨的态度解释检测结果和后续步骤。 (二)及时开启抗病毒治疗 新确诊患者需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以稳定病情,避免二次传播。医务社工首先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需求,提供陪伴和支持,对情绪失控者进行危机干预;其次要向患者科普抗病毒治疗知识,进行依从性教育,协助他们尽快建立治疗的意识;最后将患者转介给医生进行上药前检测、治疗评估和领取药物,再由社工强化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教育和治疗支持。这一服务模式确保患者从确诊到治疗在七天内完成,提高治疗及时性。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定期为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病毒载量等指标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正确用药。 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务社工及时跟进他们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领药时间、与家人相处等问题,并积极协调资源予以解决。对于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产生抵触情绪的患者,医务社工联合医务人员共同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增强治疗信心。 (三)随访管理服务 医务社工协助医务人员进行随访管理,通过面谈、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与患者联系,了解其治疗依从性、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对失访风险高的患者,主动建立社交圈,鼓励参与同伴微信群,避免失访。同时,提供爱心早餐、解决家庭问题、搭建同伴支持平台、连接社会资源等,确保患者按时接受随访和治疗。组织同伴支持小组活动,让患者相互交流治疗经验和生活感悟,增强彼此支持。
四、“一站式”社工服务发挥的作用 (一)提高抗病毒治疗及时性 “一站式”服务简化了就医流程,减少患者奔波,使治疗更加便捷快速。我中心2024年新确诊的55人中,49人都能在确诊后七天内启动治疗,治疗及时性显著提高。 (二)增强社工与患者联系,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随访管理机制,医务社工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全程跟踪管理。随着沟通交流深入,社工与患者联系紧密,主动了解患者的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关怀与支持。患者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或服务他人,主观能动性增强。 (三)促进患者社会融入 社工服务关注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需求,通过心理支持、同伴支持小组、社会融入活动等,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协调社会资源,提供就业培训、职业咨询等服务,帮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 (四)实现同伴志愿者“助人”价值感 同伴志愿者在“一站式”服务平台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支持小组活动、病期关怀照顾、社区宣传教育等,凭借同理心倾听帮扶同伴,实现“助人”价值感。
五、经验总结 (一)多部门协作是关键 “一站式”服务平台成功运行离不开多部门协作。疾控中心协调资源、政策支持;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医疗服务;社会组织和社工及志愿者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服务。 (二)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核心 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和感受,优化服务流程,提供个性化服务方案。注重心理支持和社会融入,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满意度和依从性。 (三)医-社-患共同参与其中是根本 在复杂多元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医-社-患共同参与是根本。医务人员精准诊断病情;社工从社会支持、心理疏导等层面发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主动反馈身体状况,参与治疗决策。三方紧密协作,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医疗服务体系良性运转。 (四)持续的资源整合和社会支持是动力 艾滋病问题不仅是疾病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持续整合社会资源和社会支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防治工作,为患者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供必要帮助和支持。 艾滋病“一站式”社工服务平台的建立是对防治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分工协作,为艾滋病群体筑建关爱围城。未来,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服务,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帮助,为艾滋病防治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成都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林小杰供稿 机构链接: 成都同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2018年9月在成都市民政局登记为民办非企业单位,主要从事医务、学校、社区社会工作。目前有全职工作人员12名、兼职工作人员4名,其中社会工作师3人,助理社会工作师5人,从事艾滋病预防干预的志愿者160人。其前身成都同乐健康服务中心成立于2002年,主要从事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及青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艾滋病感染者关怀、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工作,是由男同自发成立、自主开展社会工作的非营利组织,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同志公益组织之一。 从2004年至2020年,成都同乐共承担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以及省市疾控中心和性艾协会的艾滋病防治项目297个。 成都同乐依托本地MSM社群活动的三个网络:场所网络、同伴网络、互联网,形成了“立体化”的干预模式,建立了“预防干预—咨询检测—随访关怀”全流程的MSM人群艾滋病防治服务系统。曾被UNAIDS、WHO、UNDP等多个机构推选为全球MSM艾滋病防治和社区参与的典型案例。2011年因与疾控、医院良好的合作和出色的艾滋病感染者关怀服务被英国慈善机构贝利马丁基金会授予“贝利马丁奖”。2011-2014年期间,成都同乐的主要工作人员先后4次受到了温家宝总理、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机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武成大街2号莱茵春天1608室 联系电话:028 866275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