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攻坚】索玛花开处,山海共守护:一位上海医生的凉山“健康防线”札记 |
[ |
2025年2月14日,上海市静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副主任医师鲍燕带着一份特殊的“告白”踏上了征程——她跨越2000多公里,从黄浦江畔前往大凉山腹地的普格县,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凉山州重点县“三线”对口技术支援项目支持下开启了为期半年的传染病防治技术支援。作为上海对口技术支援四川凉山州普格县驻点工作队队长,挂职普格县疾控中心主任助理,她用专业与热忱,在彝族乡亲们心中播下了健康的种子,让大凉山的春天绽放出更加绚烂的生命之花。 初到普格,鲍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进山沟沟”。她带领团队走访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所、乡镇卫生院,参加三线工作会,甚至追着赶集的乡亲讲解防控知识。“HIV单阳家庭防控薄弱”“学校结核病防控须强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问题,成了她攻坚的“靶心”。 针对当地“四病同防”(艾滋病、结核病、梅毒、丙肝)的痛点,她白天梳理流程,深夜伏案撰写报告。很快,由她指导完成的《普格县2020—2024年艾滋病疫情分析》《普格县学校肺结核疫情风险评估报告》等核心报告相继出炉,将上海经验化作了“彝乡版”解决方案。 她结合实际优化针对HIV单阳家庭的防控模式,促进“1+M+N+P”的“四病同防”模式更有效地生根,让基层艾防员、母婴员组成“健康护卫队”,走遍大凉山下的村村寨寨。 普格县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朱昌平,如今已能独立完成数据分析报告。作为鲍燕的“传帮带”徒弟,他从零基础起步,如今成了团队里的骨干。 鲍燕深知,援建终有期,唯有培养“本土人才”才是关键。她针对当地人员短板,设计“理论+实操+案例”靶向培训,手把手教随访技巧、数据分析等要领;协助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治专项培训,深入乡镇、学校和家庭,指导疫情处置,手把手带教基层人员开展随访、密接排查和消毒等关键环节,将能力建设延伸到最基层。 鲍燕深知,援建终有期,唯有培养“本土人才”才是关键。她针对当地人员短板,设计“理论+实操+案例”靶向培训,手把手教随访技巧、数据分析等要领;协助开展学校结核病防治专项培训,深入乡镇、学校和家庭,指导疫情处置,手把手带教基层人员开展随访、密接排查和消毒等关键环节,将能力建设延伸到最基层。 为打破“听不懂、传不开”的困局,她借助普格融媒体、抖音、快手和微信群构建线上传播矩阵,精心策划“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健康教育进集镇”“关爱女性,远离艾滋”等线下活动;协助当地部门开展宾馆、KTV等重点场所首次健康宣教,通过讲解、视频、游戏、有奖竞答等形式,精准送达防治知识。 为了创作更接地气的科普作品,她克服当地技术、资金等限制,撰写出《普格县四病同防科普视频制作需求和方案》,搭建起县卫健局与上海之间的沟通桥梁,目前在两地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健康促进中心已加盟新一轮的科普作品创作。 援建期间,鲍燕聚焦校园健康教育,构建长效宣传机制。“开学第一课”“3.24结核病防治日”成为她开展科普的契机;并制作融合彝族元素、符合学生认知的“四病同防”科普PPT和视频资源包,指导全县中小学开展宣教;协助螺髻山初中和高中试点打造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学生同伴教育员”。 索玛花漫山遍野——那是大凉山春天最倔强的生命,正如这群跨越山海而来的守护者,静默却热烈地绽放。如今,上海模式的“健康防线”正在凉山深处扎根。山海有情,大爱无疆,这位上海医务工作者的凉山故事,还在继续。 |